索引号 | 53040020251616627 | 文     号 |   |
来   源 | 玉溪网 | 公开日期 | 2025-08-11 |
打造劳务“金名片”捧起增收“金饭碗”——华宁以产业服务作答“就业怎么拓展”
柑橘产业让群众在“家门口”就业。
□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思敏 文/图
七月下旬,“橘乡”华宁的柑橘园已是一派丰收的景象。现代化柑橘分选车间里,机械轰鸣,工人忙碌,一筐筐饱满的果实经过精准分级、利落包装,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。这繁忙景象的背后,是华宁县以金灿灿的柑橘产业为基础、以响当当的劳务品牌为羽翼,精心打造的富民强县之路。近年来,华宁县将发展特色柑橘产业与促进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深度融合,通过技能提升、岗位创造、机制创新,让数万群众在“家门口”捧上了增收的“金饭碗”,托起了稳稳的幸福“大民生”。
技能“镀金” 一纸证书涨身价
在云南橙桔果农业有限公司的柑橘分选场地上,盘溪镇磨沙塘村民陈庆手指翻飞,动作麻利,分级、入盒、打包,一气呵成。“从早上8点半到现在,打包530多件,收入300多元,干到晚上6点能拿500元左右!”陈庆语气里透着满足。今年4月,她参加了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组织的柑橘包装技能培训,取得了专项职业能力证书。这张“纸”意义非凡——她不仅与公司签了常年劳动合同,计件单价也提高了,算下来一年能多挣一万多元。
“持证工人打包快、质量好,日收入三四百元。”公司负责人董海兵介绍,随着7月下旬柑橘陆续上市,公司日发单量从3000单猛增至30000单,日用工五六十人,其中持证上岗的就有20余人。这张证书,带来的是实打实的效率和身价的提升。
在董海兵的公司,“全家持证”并非个例。董秋菊一家就是典型:她持证包装柑橘,月入8000元至9000元;丈夫杨文持证开叉车,月薪5000元;儿子杨洋从事快递打单,月入6000元。“全家都参加培训拿了证,年收入稳稳过20万元。”董秋菊的笑容里满是踏实。
华宁柑橘产业走过40余年,从零星种植发展成支柱产业,成为吸纳就业、促进增收的关键引擎。仅分选包装环节,每年柑橘季就需5500多名工人。2024年,“华宁柑桔工”被列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领域技能促增收11个试点项目之一,获200万元省级资金支持,初步构建起“培训+评价+就业+增收”全链条体系。今年3月,董海兵公司承办的培训班,有123人系统学习了东南亚国家对柑橘包装的特殊要求,结业即获职业技能等级证书。
“持证学员优先签常年劳动合同,收入有保障。”董海兵介绍,“经过培训的持证工人,包装单价从2元/件提升至2.5元/件。旺季时,持证工人每天能多挣200多元。”这本薄薄的证书,正成为华宁橘农打开增收新天地的“金钥匙”。
截至目前,全县累计培训柑橘产业工人3.09万人次,6.23万群众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创业,带动10万余人就业,柑橘劳务经济达7亿元。“华宁柑桔人”劳务品牌日益响亮,为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。
产业“造血” 万千岗位稳增收
柑橘产业的发展,直接催生了海量就业岗位。从种植、采摘到分选、包装、物流,每个环节都为本地及周边群众提供了多样的就业选择。
在华宁朵洛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柑橘分选厂里,32岁的厂长张林正忙得不可开交。谁能想到,几年前他还是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贫困户,如今,夫妻俩都在公司上班,两人年薪十五六万元。张林命运的转折点,正是家乡蓬勃发展的柑橘产业。当地党委、政府敏锐地把握产业与就业的共生脉搏,将做强柑橘产业与促进就近就业拧成一股绳,打造“红色劳务”品牌,让村民在“家门口”实现增收致富。
“每年的7至10月,是柑橘采摘销售旺季,用工缺口较大,本地劳力远远不够。”华溪镇镇长蔡俊介绍,该镇创新推行“党组织+基层就业服务工作站+人力资源公司”的“红色劳务”模式,依托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、5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及46个柑橘分选厂、4个塑料包装厂,联动镇村党群服务中心、零工驿站,打造“家门口的务工车间”。全镇90%的农户参与柑橘全产业链工作,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80%以上,真正实现了种植收入和务工收入“双增收”、挣钱和顾家“两不误”。
这套模式精准对接供需,建立用工需求库和劳动力资源库,形成“稳定岗(常年工)+间歇岗(季节性工)+流动岗(零散工)”的梯度务工体系,不仅吸引了广西、海南、江西等地的专业选果装果工,也吸引了元阳、金平、建水等地的采果工。据统计,该模式带动当地及周边群众2.1万人就业,人均月劳务收入6000元。同时,优先为55户169名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,带动562户脱贫户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。
此外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以创业带动就业。90后返乡创业者普锐于2016年回乡,先后成立了华宁朵洛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、华宁朵洛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华宁云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。其企业常年固定用工160余人、季节性用工1200余人,工人月工资6000元至7000元,每季度支付务工费逾2000万元,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安心就业。
机制“搭桥” 抱团发展路更宽
要让产业红利持续惠及更多群众,打通用工与就业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是关键。华宁着力打造华溪镇柑橘产业发展后服务“五个中心”(创业就业服务中心、电子商务和商超服务中心、外贸综合服务中心、全产业链技术服务中心、农机服务中心),为产业全链条发展提供强力支撑。
“这里就像一座桥,一边连着果园工厂,一边连着找活乡亲。缺工信息一发布,符合条件的村民很快就能收到通知。”前来登记用工需求的橘农勇林对服务中心赞不绝口。他家的柑橘即将采摘,服务中心能精准推荐专业采果队,省心又高效。
服务中心不仅能精准匹配用工需求,更是技能提升平台,提供栽培、植保(无人机)、电商运营、叉车操作等多元化补贴性培训。2024年以来,已培训1000余人,带动300余名产业工人就业,月收入增收500元至800元。中心本身也是就业大户,每年固定用工200人、季节性用工600人,更能高效组建起一支5000余人的专业化产业工人队伍。
数据印证成效。2024年,华宁县14132户农户种植柑橘,实现销售收入14.36亿元。按户均3.5人计算,全县近5万人依托柑橘实现家门口就业,人均柑橘收入超2万元。每年柑橘季,还额外创造1万多个采摘、分选、包装等岗位,劳务费总额约1.6亿元,人均劳务费1万余元。
华宁的实践表明,将特色产业发展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,关键在于做好“融合”文章。该县通过“党组织+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站+人力资源公司”模式,将就业服务精准嵌入产业链条,聚焦提升农民素质,着力擦亮“华宁柑桔人”劳务品牌,推动传统农民向“有文化、懂技术、会经营”的产业工人转型。2024年,全县农业企业党支部达12个(较2020年增10个),带动产业工人数量从215人激增至7869人,产业工人月薪达4000元至7000元,真正实现了用工方与务工者“两头甜”。
行走在华宁的柑橘园与分选车间,看着成熟饱满的果实和乡亲们忙碌中的笑容,一种深刻的感受油然而生:这一个个看似寻常的小柑橘,承载的却是沉甸甸的大民生。华宁的实践令人振奋——他们以特色产业为根基,牢牢扭住就业这个民生之本,用扎实的技能提升为劳动者插上腾飞之翼,更以灵活创新的机制架起连接产业与民心的坚实桥梁。这不仅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、持续增收的梦想,更生动回答了乡村振兴进程中“就业怎么拓展”的深刻追问。
相关阅读: